当前位置:药智报告>分析报告>IBD太卷了,又一巨头知难而退
关注度:404 IBD太卷了,又一巨头知难而退 -药智报告
IBD太卷了,又一巨头知难而退

IBD太卷了,又一巨头知难而退

修订时间:2024-03-25
推荐 最新 下载次数 0
报告编码: 修订时间:2024-03-25
报告页面:7页 图片数量:3个
寄送方式: 交付时间:
报告标签:

报告导读

其实,GSK并不是第一个退出IBD的MNC,或许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立即 登录,即可查看更多内容
内容简介
近日,日本Sosei Group Corporation宣布,已从葛兰素(GSK)手中重新获得HTL0027477(原GSK4381406)的全部所有权,至此GSK正式退出炎症性肠病(IBD)赛道。


其实,GSK并不是第一个退出IBD的MNC,或许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去年6月,阿斯利康也同样宣布停止brazikumab治疗IBD的临床开发项目。根据公开信息,葛兰素和阿斯利康放弃IBD管线的原因如出一辙,即与开发进度和市场竞争格局有关。


那么IBD赛道到底有何种力量,竟让葛兰素和阿斯利康接连放弃?


四大制剂

全球IBD市场75%份额


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免疫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黏膜屏障被破坏等因素有关,但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也导致其至今尚无能够治愈的药物出现。


现阶段IBD的治疗手段上,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前者为临床上常用的干预方式,即通过药物缓解症状,延缓患者的疾病进展,降低患者住院、手术、癌变、死亡等风险,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小分子抑制剂这几大类,但效果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1998年,靶向TNF-α的英夫利西单抗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CD患者,自此,生物制剂治疗IBD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之后又继续有了阿达木单抗获FDA批准用于治疗UC/CD适应症后,IBD才正式进入了“生物制剂”时代。


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生物制剂在诱导和维持IBD临床缓解,促进黏膜愈合方面疗效具有优势,英夫利西单抗和阿达木单抗之后,临床针对IBD生物制剂的研发也逐渐火热,不断有新的TNF⁃α单抗、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被批准用于CD/UC的治疗,延续至今,已有13种治疗IBD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在全球范围内获批上市。


已获批IBD适应症的药物

图片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如今,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早已超越传统药物成为主流,上市的药物中,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乌司奴单抗和维得利珠单抗这四种产品占全球IBD市场份额的75%。


最新数据,当前全球IBD市场规模已增加至180亿美元,2023年英夫利昔单抗全年销售额18.39亿美元,阿达木单抗销售144.05亿美元,乌司奴单抗销售105.58亿美元。


另外,小分子抑制剂特别是JAK抑制剂以药效好、起效快,近两年也开始崛起,以乌帕替尼为代表的第二代JAK抑制剂2019年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IBD,2022年在中国上市,2023年仅上半年全球销售额已超过16亿美元,2023年全年销售近40亿美元,增长约为60%。


而从企业层面上看,IBD生物及小分子药物市场集中度较高,强生、艾伯维、武田三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不过,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的IBD免疫学综述,大约有1/3的患者对生物制剂疗法没有反应,另外约1/2初始治疗有效的患者会发生“继发性反应丧失”现象,类似于抗生素的“耐药”。


目前IBD患者仍有着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这也给热切地希望切入IBD赛道的后来者留下一些掘金的机会,即研发更有效、更安全的新药物和新治疗方法或许能弯道超车。


新星潜力靶点

竞争格局已清晰


近几年,IBD新兴靶点和疗法的药物研发是全球的热门方向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公布的研发项目超过1000项,相关靶点近400个,主要涉及JAK、TL1A、IL⁃23、S1P、DHODH 、PDE、TLR9、IL⁃6、IL⁃36、GCPII、PAI-1等。


在这些靶点中,IL-23、JAK、S1P、TL1A这几个靶点的赛道上早已聚集了一众玩家。除已上市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在IBD领域,全球还有超20款JAK抑制剂、近10 款S1P受体调节剂、10余款IL-23抑制剂进入临床阶段。


进展较快的有强生的IL-23抑制剂Guselkumab,目前已于今年3月向FDA递交了Guselkumab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用于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成人患者。


另外,恒瑞医药的JAK抑制剂艾玛昔替尼、吉利德的JAK抑制剂非戈替尼、礼来的1L-23抑制剂Mirikizumab处在临床Ⅲ期,辉瑞的S1P 受体调节剂Etrasimod 用于治疗UC在去年10月获 FDA 批准上市,用于CD适应症的实验目前进入临床Ⅱ/Ⅲ期。


很明显,IBD领域热门靶点的新药研究不仅涉及管线多,且同时后期管线数量也是惊人,在该领域范围内留给后来的机会俨然不多,寻找更有潜力的靶点或成破局关键。


2023年4月,默沙东以总交易额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获得其核心管线TL1A抗体PRA023,让TL1A靶点一时间备受瞩目。之后,多家制药巨头们纷纷效仿加码TL1A。


  • 2023年7月,罗氏与Roivant Sciences达成合作协议,以超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L1A抗体RVT-3101;

  • 2023年10月,赛诺菲以总金额15亿美元从Teva手里引进用于治疗IBD的TL1A单抗TEV'574;


2023年全球IBD领域的4笔大额重磅交易中,其中3笔均出自TL1A靶点,足见其受重视程度。


2023年IBD领域主要的BD

图片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有研究表明,作为TNF超家族成员之一,TL1A抗体可以阻断DR3受体转导下游信号参与免疫调节,能独立地介导炎症和纤维化。不止于IBD市场,TL1A抗体的特性还可以拥有更大的延展空间,可以用于治疗包括IBD在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红斑狼疮或器官性纤维化等疾病,这正是TL1A备受MNC青睐的原因。


据华创证券研报显示,目前IBD 领域 TL1A 单抗的竞争格局已经清晰,默沙东(PRA023)、罗氏(RVT-3101)与赛诺菲(TEV-48574)已提前捕捉到新机遇,快速卡位,形成三足鼎立趋势。


图片

图片来源:华创证券

小结


回看葛兰素退回的药物GSK4381406,虽理论上依旧是一种 first-in-class 口服 GPR35 激动剂,但从GSK被授权的2020年至今,几年过去,才堪堪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与当下的IBD其他在研药物相比,研发进度和靶点优势似乎都不怎么凸显。


至于阿斯利康放弃的IL-23单抗Brazikumab,其早在10年前就已立项,由于全球性事件影响,Brazikumab的开发进度被迫延缓,且临床进度着实缓慢,面对该领域5款IL-23抑制剂获批上市,且Brazikumab落后多款在研新药的情况下,壮士断臂也是情理之中。


据Evaluate Pharma预测,2028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美元,其中IBD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美元,占据20%的市场份额。但面对竞争日益焦灼的情况,或许还会有更多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产品被弃。


近几年各大药企都在聚焦核心竞争力,研发新药没有必要一条路走到黑,知难而退,及时止损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参考资料:各公众号、企业财报、官网公开信息。


声明:本内容仅用作医药行业信息传播,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咨询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请点击右侧在线咨询反馈。

近日,日本Sosei Group Corporation宣布,已从葛兰素(GSK)手中重新获得HTL0027477(原GSK4381406)的全部所有权,至此GSK正式退出炎症性肠病(IBD)赛道。其实,GSK并不是第一个退出IBD的MNC,或许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去年6月,阿斯利康也同样宣布停止brazikumab治疗IBD的临床开发项目。根据公开信息,葛兰素和阿斯利康放弃IBD管线的原因如出一辙,即与开发进度和市场竞争格局有关。那么IBD赛道到底有何种力量,竟让葛兰素和阿斯利康接连放弃?四大制剂全球IBD市场75%份额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免疫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黏膜屏障被破坏等因素有关,但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也导致其至今尚无能够治愈的药物出现。现阶段IBD的治疗手段上,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前者为临床上常用的干预方式,即通过药物缓解症状,延缓患者的疾病进展,降低患者住院、手术、癌变、死亡等风险,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小分子抑制剂这几大类,但效果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1998年,靶向TNF-α的英夫利西单抗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CD患者,自此,生物制剂治疗IBD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之后又继续有了阿达木单抗获FDA批准用于治疗UC/CD适应症后,IBD才正式进入了“生物制剂”时代。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生物制剂在诱导和维持IBD临床缓解,促进黏膜愈合方面疗效具有优势,英夫利西单抗和阿达木单抗之后,临床针对IBD生物制剂的研发也逐渐火热,不断有新的TNF⁃α单抗、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被批准用于CD/UC的治疗,延续至今,已有13种治疗IBD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在全球范围内获批上市。已获批IBD适应症的药物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如今,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早已超越传统药物成为主流,上市的药物中,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乌司奴单抗和维得利珠单抗这四种产品占全球IBD市场份额的75%。最新数据,当前全球IBD市场规模已增加至180亿美元,2023年英夫利昔单抗全年销售额18.39亿美元,阿达木单抗销售144.05亿美元,乌司奴单抗销售105.58亿美元。另外,小分子抑制剂特别是JAK抑制剂以药效好、起效快,近两年也开始崛起,以乌帕替尼为代表的第二代JAK抑制剂2019年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IBD,2022年在中国上市,2023年仅上半年全球销售额已超过16亿美元,2023年全年销售近40亿美元,增长约为60%。而从企业层面上看,IBD生物及小分子药物市场集中度较高,强生、艾伯维、武田三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不过,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的IBD免疫学综述,大约有1/3的患者对生物制剂疗法没有反应,另外约1/2初始治疗有效的患者会发生“继发性反应丧失”现象,类似于抗生素的“耐药”。目前IBD患者仍有着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这也给热切地希望切入IBD赛道的后来者留下一些掘金的机会,即研发更有效、更安全的新药物和新治疗方法或许能弯道超车。新星潜力靶点竞争格局已清晰近几年,IBD新兴靶点和疗法的药物研发是全球的热门方向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公布的研发项目超过1000项,相关靶点近400个,主要涉及JAK、TL1A、IL⁃23、S1P、DHODH 、PDE、TLR9、IL⁃6、IL⁃36、GCPII、PAI-1等。在这些靶点中,IL-23、JAK、S1P、TL1A这几个靶点的赛道上早已聚集了一众玩家。除已上市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在IBD领域,全球还有超20款JAK抑制剂、近10 款S1P受体调节剂、10余款IL-23抑制剂进入临床阶段。进展较快的有强生的IL-23抑制剂Guselkumab,目前已于今年3月向FDA递交了Guselkumab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用于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成人患者。另外,恒瑞医药的JAK抑制剂艾玛昔替尼、吉利德的JAK抑制剂非戈替尼、礼来的1L-23抑制剂Mirikizumab处在临床Ⅲ期,辉瑞的S1P 受体调节剂Etrasimod 用于治疗UC在去年10月获 FDA 批准上市,用于CD适应症的实验目前进入临床Ⅱ/Ⅲ期。很明显,IBD领域热门靶点的新药研究不仅涉及管线多,且同时后期管线数量也是惊人,在该领域范围内留给后来的机会俨然不多,寻找更有潜力的靶点或成破局关键。2023年4月,默沙东以总交易额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获得其核心管线TL1A抗体PRA023,让TL1A靶点一时间备受瞩目。之后,多家制药巨头们纷纷效仿加码TL1A。2023年7月,罗氏与Roivant Sciences达成合作协议,以超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L1A抗体RVT-3101;2023年10月,赛诺菲以总金额15亿美元从Teva手里引进用于治疗IBD的TL1A单抗TEV'574;2023年全球IBD领域的4笔大额重磅交易中,其中3笔均出自TL1A靶点,足见其受重视程度。2023年IBD领域主要的BD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有研究表明,作为TNF超家族成员之一,TL1A抗体可以阻断DR3受体转导下游信号参与免疫调节,能独立地介导炎症和纤维化。不止于IBD市场,TL1A抗体的特性还可以拥有更大的延展空间,可以用于治疗包括IBD在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红斑狼疮或器官性纤维化等疾病,这正是TL1A备受MNC青睐的原因。据华创证券研报显示,目前IBD 领域 TL1A 单抗的竞争格局已经清晰,默沙东(PRA023)、罗氏(RVT-3101)与赛诺菲(TEV-48574)已提前捕捉到新机遇,快速卡位,形成三足鼎立趋势。图片来源:华创证券小结回看葛兰素退回的药物GSK4381406,虽理论上依旧是一种 first-in-class 口服 GPR35 激动剂,但从GSK被授权的2020年至今,几年过去,才堪堪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与当下的IBD其他在研药物相比,研发进度和靶点优势似乎都不怎么凸显。至于阿斯利康放弃的IL-23单抗Brazikumab,其早在10年前就已立项,由于全球性事件影响,Brazikumab的开发进度被迫延缓,且临床进度着实缓慢,面对该领域5款IL-23抑制剂获批上市,且Brazikumab落后多款在研新药的情况下,壮士断臂也是情理之中。据Evaluate Pharma预测,2028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美元,其中IBD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美元,占据20%的市场份额。但面对竞争日益焦灼的情况,或许还会有更多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产品被弃。近几年各大药企都在聚焦核心竞争力,研发新药没有必要一条路走到黑,知难而退,及时止损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参考资料:各公众号、企业财报、官网公开信息。声明:本内容仅用作医药行业信息传播,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咨询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请点击右侧在线咨询反馈。

相关推荐
服务流程
  • 1.需求沟通
  • 2.项目建议书
  • 3.签订协议
  • 4.确认方案
  • 5.项目实施
  • 6.成果交付
  • 7.售后服务

服务介绍

SERVICE INTRODUCTION
产业与战略研究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行业研究
政策研究
企业研究
企业战略
蓝皮书
品类与产品规划
品类市场洞察
产品管线规划
现有管线评估
业务领域选择
营销体系规划
产品投资组合
目标产品筛选
研发与投资决策
立项评估
价值评估
市场调研
项目尽调
专利评估
募投可研
IPO行研
卓越上市策划
定位策略
定价策略
目标市场
推广策略
成熟产品策划
市场策略优化
产品迭代优化
营销模式策划
品牌营销策划
其它服务
项目交易服务
数据定制服务
品类市场洞察BI
药品市场预测FI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许建华
17302301867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许建军
17302301751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黄诗钰
19922331227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江晗
(南京办事处)
17353239031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冯高雅
(大湾区办事处)
13399857386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施展
(东北办事处)
15940033866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您填写的信息我们已收到,商务经理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