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5]的蜕变
继贝达药业2款新药赛美纳、伏美纳先后获批上市后,如今已满1年,贝达药业是否已经“脱胎换骨”,重回国内创新药第一梯队?
「1到5」的蜕变
2002年成立的贝达药业,在国内创新药的“蛮荒时代”,历经近10年的艰苦攻关,于2011年6月,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埃克替尼,一举打破了进口药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埃克替尼也充分展示了创新药的价值,在上市后的十余年里,为贝达药业创下了超百亿元的销售收入。
然而,贝达药业此后近十年时间没有研发出新的产品。2018—2020年,埃克替尼贡献的收入分别为12.24亿元、15.02亿元和18.13亿元,占贝达药业当年营业收入比重分别达98.69%、96.65%和96.9%。
直到2020年11月,贝达药业第二款创新药盐酸恩沙替尼(贝美纳)上市,这是首款国产ALK抑制剂。2021年底,恩沙替尼二线适应症降价70%进入医保,2022年实现快速放量,销量同比增长684.32%,2023年继续增长53%。
除了自研,贝达药业也通过引进的方式增加产品管线。2021年11月,贝达药业的第三款药物,从天广实引进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贝安汀)获批上市。
然而,恩沙替尼和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显然无法替代埃克替尼在贝达药业的地位。ALK基因突变仅占非小细胞癌患者的6%-7%,占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近十分之一,市场规模仅30亿元左右,增长空间有限;贝伐珠单抗市场竞争则十分激烈,目前国内有超40家企业布局,超11个产品获批上市。
在2021年及2022年,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仍然贡献了约91%和77%的收入。
图1 埃克替尼销售占比
图片来源:飞鲸投研
2023年5月31日及6月8日,十天内,贝达药业两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分别是与益方生物合作开发的第三代EGFR-TKI贝福替尼(赛美纳)、VEGFR/PDGFR抑制剂伏罗尼布(伏美纳)。
早在2021年3月3日和2022年1月14日,贝福替尼和伏罗尼布就已申报上市获受理,但前者等了818天,后者等了510天,明显长于平均值。
虽然经历了漫长的评审,但是好饭不怕晚,贝福替尼和伏罗尼布各自具有差异性优势,在贝达药业的品牌推广和营销体系下,依旧展现出不俗的竞争力。
至此,贝达药业完成了创新药从1到5的蜕变:埃克替尼作为基石产品销量保持稳定,恩沙替尼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营收贡献增长明显,贝福替尼、伏罗尼布纳入医保后加快放量。
2024年一季报及中报显示,贝达药业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90.39%及144.98%,均为上市以来最高增幅,公司基本面发生了质的改变。
EGFR争霸战
从产品收入上看,贝达药业未来业绩增长主要取决于其两大EGFR靶向药:第一代EGFR-TKI埃克替尼销售收入下降的速度,以及第三代EGFR-TKI贝福替尼抢占市场的速度。
肺癌中的EGFR突变又被称为是“上帝送给中国人的礼物”,在我国肺癌中的发生率达到50%左右,而在欧美白人中发生率仅为15%左右。
2017年—2021年,中国EGFR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从31亿元增长至151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8.56%。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预期到2025年,中国EGFR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368亿元。
图2 中国EGFR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2016-2030E)
图片来源:Frost&Sullivan
然而,目前在中国EGFR-TKI上市药物达到了11个,其中3个一代药物,2个二代药物以及6个三代药物。
随着药效更好的第三代EGFR-TKI获批上市,第一代EGFR-TKI市场份额逐渐被取代,从2018年的96.66%下滑至2022年上半年的20.23%。
与此同时,第一代EGFR-TKI专利均已到期,仿制药纷纷上市,在医保谈判和药品带量采购的格局下,埃克替尼利润不可避免将大幅削减。
贝福替尼是国内获批的第四款第三代EGFR-TKI,在此之前获批的分别是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翰森制药的阿美替尼及艾力斯的伏美替尼。
从市场份额来看,奥希替尼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中国销量大约在70亿元,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约为35亿元和19.8亿元。
而在贝福替尼之后,倍而达/石药集团的瑞泽替尼和圣和药业的瑞厄替尼分别于2024年5月及6月获批。此外,目前国内还有多款在研第三代EGFR-TKI,其中奥赛康的limertinib、强生的兰泽替尼已在国内申请上市,这意味着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将会有8款第三代EGFR-TKI同台竞技,竞争激烈程度直逼PD-1单抗。
但贝福替尼也并非毫无胜算,在疗效上,虽未进行头对头试验,但一项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贝福替尼一线治疗中位PFS长达22.1个月,打破了三代EGFR-TKI治疗史上最长PFS纪录。
此外,在肺癌药物销售领域,贝达药业有非常丰富的销售网络和销售经验。因此,虽然贝福替尼较奥希替尼晚了6年上市,但从市场空间和产品差异化角度分析,有机构预测,贝福替尼的销售峰值有望达到36亿元。
研发策略的转变?
2024年上半年,贝达药业实现营收15.01亿元,同比增长14.22%;归母净利润2.24亿元,同比增长51%。
值得关注的是,在半年报中,贝达药业的研发费用在2023年同比下降8.54%后,再次下降23.39%,达到2.56亿元。
而在此之前,贝达药业总是以高研发投入的形象示人。2020年—2022年,研发投入分别为7.4亿元、8.61亿元和9.77亿元,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9.69%、38.32%和41.12%,在成规模的创新药企中首屈一指。
但在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贝达药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下降至40.8%及25.45%。再结合今年上半年研发部门人事变动的新闻,可以看到贝达药业在研发策略上的战略调整。
在创新药资本的寒冬,贝达药业也需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更有价值的产品管线上。
截至今年上半年,贝达药业已有超20款在研产品处在临床试验阶段。
图3 贝达药业产品管线图
图片来源:贝达药业官网
在管线布局上,贝达药业主要围绕肺癌治疗为核心进行产品开发和布局。其中,恩沙替尼用于ALK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NDA于2024年3月获得FDA受理,或将成为贝达药业创新药出海的主力。
在EGFR-TKI领域,贝达药业还布局了第四代EGFR-TKI(BPI-361175),2021年2月获批临床,目前正在中国和美国同时开展临床试验,在进度上领先于同行。
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BPI-16350(康美纳)靶向CDK4/6,用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目前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并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预计将成为贝达药业的第六款创新药。
此外,伏罗尼布作为新一代多靶点激酶,除了肾癌,更大的市场潜力来自眼科适应症,包括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等。目前,伏罗尼布口服治疗w-AMD的临床研究已进入临床II期阶段。
结语
昔日的“创新药第一股”在经历辉煌、蛰伏,再到重新崛起后,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开始更加谨慎地规划未来发展路径。无论未来如何风云变幻,贝达药业都必将在中国创新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声明:本内容仅用作医药行业信息传播,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咨询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请点击右侧在线咨询反馈。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