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智报告>分析报告>肿瘤管线巨变?跨国药企研发“大洗牌”
关注度:475 肿瘤管线巨变?跨国药企研发“大洗牌”-药智报告
肿瘤管线巨变?跨国药企研发“大洗牌”

肿瘤管线巨变?跨国药企研发“大洗牌”

修订时间:2024-05-05
推荐 最新 下载次数 0
报告编码: 修订时间:2024-05-05
报告页面:6页 图片数量:0个
寄送方式: 交付时间:
报告标签:

报告导读

MNC巨头为何放弃曾受热捧的肿瘤管线?新的研发方向又将何去何从?

立即 登录,即可查看更多内容
内容简介
说起CD47,其乃是热度堪比PD-1的肿瘤免疫明星靶点,但吉利德在屡遭挫败后选择全面撤退,49亿美元投入付诸东流。


然而,这只是跨国药企放弃肿瘤管线的“冰山一角”。初步估计,过去一年里,MNC巨头就已削减了超过40个免疫肿瘤学项目。


MNC巨头为何放弃曾受热捧的肿瘤管线?新的研发方向又将何去何从?



MNC割舍肿瘤管线

辉瑞、罗氏、BMS…


谁能想到,曾经火热的肿瘤赛道,如今竟然转变了风向。


据有关媒体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包括辉瑞、罗氏和百时美施贵宝(BMS)等10家MNC巨头共削减了超过57条研发管线,涵盖超52款药物。其中,肿瘤治疗领域成为重点削减对象,28个相关临床项目被砍掉。


尤其是BMS,在2022年财报中披露削减了6个肿瘤管线,包括两个处于临床Ⅱ期的CTLA-4项目、从Dragonfly Therapeutics公司引进的IL-12项目DF6002、STING激动剂和SIRPα拮抗剂等实体瘤管线。而在BMS退回DF6002的权益后,花费的6.5亿美元打了水漂。


在2023年三季报中,罗氏披露放弃了cibisatamab的实体瘤I期试验,以及BCL-2抑制剂Venclexta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GSK削减了LAG-3靶向抗体和小分子STING激动剂两款抗癌药物;辉瑞也取消了两个分别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和实体瘤的I期项目。


2024年4月,Fierce Biotech及Endpoints News披露赛诺菲将对全产品线进行了重新排序,取消一系列肿瘤研究项目,这主要源于肿瘤领域的研发成本高于其他治疗领域,而临床试验成功的可能性又非常低。近年来,赛诺菲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并不总能取得预期的成功。


近一年来,业界时不时的传出跨国制药巨头放弃肿瘤管线的消息。


尤其是研发成本高且容易“踩雷”的肿瘤项目,比如白细胞介素12(IL-12)、CD47单抗、TIGIT抗体药物,成为MNC巨头主要撤退的领域。


比如,TIGIT曾被视为继PD-1单抗之后潜在的肿瘤治疗新靶点,但随着这几年基因泰克、罗氏、BMS和默沙东等跨国药企一一折戟,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靶点也被蒙上了阴影。吉利德更是在2024年一季报中披露,将CD47单抗Magrolimab的所有6项试验从研发管线中移除,包括Magrolimab联合疗法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三阴性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项实体瘤研究。49亿美元付诸东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上述三个靶点就一定不能成药。MNC巨头们选择撤退,更多的是出于药物研发风险、优化其研发组合以及公司整体战略的考量。




肿瘤管线缘何遭弃?




MNC巨头放弃肿瘤管线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因素:一是产品管线自身存在的问题,由于新药的疗效或安全性不佳导致研发失败;二是基于行业环境变化的考量。


随着市场参与者增多,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加之研发所需投入的资金节节攀升,使得药企开始调整战略,转向研究差异化且性价比高的疾病领域。


以IL-12为例,尽管展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但在临床试验中并未达到预期的优异疗效。再加上,针对新兴靶点的研发不仅风险高,而且成本也相对较大,使得阿斯利康、默克和BMS等选择及时止损,将资源投向其他更具潜力和性价比的项目。


这些决策不仅反映了药企内部的产品研发策略调整,更是整个制药行业在面临疗效、安全性和市场竞争等多重压力下做出艰难选择的缩影。




尤其MNC面临的专利悬崖问题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MNC巨头放弃肿瘤管线的关键因素。


BMS之所以会削减一部分管线资产,正是由于面临专利悬崖、业绩承压的困境。2022年,BMS净利润同比下滑5%,主要系受专利过期产品Revlimid(来那度胺)和白蛋白紫杉醇(Abraxane)同比大幅下滑23%所致。


尽管肿瘤是第一大疾病领域,市场空间广阔,但由于抗肿瘤新药研发风险大、成本高企,再加上全球药企的争相涌入、同质化问题凸显,早已是红海竞争。


基于此考量,卫材选择永久关闭了肿瘤领域子公司H3并进行裁员,转而全力押注神经疾病领域。另一边,国产PD-1/PD-L1肿瘤药频频被外资药企退货,也是行业缩影之一。


现如今,许多跨国药企纷纷选择调整战略:一边削减肿瘤管线,减少研发资源的浪费和分散,一边集中投资更高价值的药物。


以罗氏为例,由于肿瘤管线占其半壁江山,一度成为全球最“烧钱”的药企,2022年以约152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位列MNC烧钱榜冠军。


为此,罗氏选择拓展肿瘤以外的赛道,其中以2022年上市的眼科双抗Vabysmo表现尤为亮眼,今年一季度凭借108%的同比增速达到8.47亿瑞士法郎(9.23亿美元),有望成为其新的业绩增长点。


事实上,非肿瘤赛道的市场蛋糕也不小。例如,自免、减重、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等都是增长潜力巨大的热门赛道。


最负盛名的莫过于GLP-1类药物,已经率先在减重赛道摘到果实的礼来、诺和诺德,在互相PK的过程中总市值双双飙升。尤其礼来更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药企,羡煞旁人。


辉瑞也计划进军减重领域,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开发的两款减肥药Danuglipron和Lotiglipron由于副作用的原因已经研发失败;默沙东也进军GLP-1赛道,但研发重点主要是差异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MASH/NASH)适应症。


种种迹象表明,MNC巨头正在进行研发战略大调整。


研发战略大调整


那些存在巨大临床未被满足需求的疾病领域,正在成为MNC巨头进军的方向。


近年在肿瘤赛道上频频受挫的赛诺菲,开始加速撤退肿瘤管线,比如在去年4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断舍离”:终止肿瘤相关抗体的开发、关闭收购的NK细胞疗法公司Kiadis、剥离生产基地并裁员等。


与此同时,赛诺菲在去年12月的研发日上表示,研发重点将转向免疫学、神经学和疫苗领域,并公布了12款重点研发项目,其中有9款是针对免疫学和炎症领域,且每款药物的销售峰值潜力有望达到20亿至50亿欧元,有些甚至有望超过50亿欧元。


毕竟,在自免领域,赛诺菲已拥有一款年销售额超百亿美元大关的“超级重磅炸弹”度普利尤单抗,必然要在这一千亿美元赛道乘胜追击、不断加码。


虽然强生仍专注于肿瘤领域,但药物类型主要集中在双抗、ADC,策略很清晰:精准发力、聚焦更核心的抗肿瘤药物。而在自免领域,强生已拥有5个上市产品,包括乌司奴单抗、古赛奇尤单抗和戈利木单抗等,2023年合计贡献了180.41亿美元的营收。


近年来,强生也在不断扩大自免领域的优势地位,包括从Momenta公司引进一款FcRn单抗nipocalimab、从Protagonist公司引进3款候选小分子IL-23R抑制剂等。


尤其是默沙东,为了加强免疫管线布局,于2023年斥资108亿美元溢价收购了Prometheus Biosciences,后者拥有潜在FIC的抗TL1A单克隆抗体PRA023,正在开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临床试验。


另一边,进军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MNC巨头也颇有看头。

例如,艾伯维在2023年分别以87亿美元、6.5亿美元收购了专注神经学药物开发的Cerevel、Mitokinin公司。


其中,Cerevel拥有治疗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以及情绪障碍等多种疾病的潜力候选药物,包括潜在BIC下一代抗精神病药Emraclidine、治疗帕金森病的FIC口服多巴胺D1和D5受体选择性部分激动剂Tavapadon,以及治疗抑郁症的潜在BIC药物CVL-354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艾伯维在神经领域已布局超过50种药物。


最负盛名的案例,莫过于BMS斥资140亿美元收购Karuna,将后者的核心管线KarXT纳入囊中。


KarXT是一种口服M1/M4型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目前,KarXT在美国的上市申请已获得FDA受理,目标行动日期(PDUFA)为2024年9月26日,一旦获批后,将成为数十年来首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机制药物。


结  语


跨国药企在肿瘤管线的重点布局,揭示了行业的激烈竞争与高昂研发成本,促使药企重新审视发展策略。


面临专利悬崖的药企,尤需考虑终止非核心管线、调整项目优先级及降本增效等举措。


参考资料:

1.各家公司的财报、公告、官微

2.华金证券、东方证券、国联证券研报


声明:本内容仅用作医药行业信息传播,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咨询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请点击右侧在线咨询反馈。


说起CD47,其乃是热度堪比PD-1的肿瘤免疫明星靶点,但吉利德在屡遭挫败后选择全面撤退,49亿美元投入付诸东流。然而,这只是跨国药企放弃肿瘤管线的“冰山一角”。初步估计,过去一年里,MNC巨头就已削减了超过40个免疫肿瘤学项目。MNC巨头为何放弃曾受热捧的肿瘤管线?新的研发方向又将何去何从?MNC割舍肿瘤管线辉瑞、罗氏、BMS…谁能想到,曾经火热的肿瘤赛道,如今竟然转变了风向。据有关媒体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包括辉瑞、罗氏和百时美施贵宝(BMS)等10家MNC巨头共削减了超过57条研发管线,涵盖超52款药物。其中,肿瘤治疗领域成为重点削减对象,28个相关临床项目被砍掉。尤其是BMS,在2022年财报中披露削减了6个肿瘤管线,包括两个处于临床Ⅱ期的CTLA-4项目、从Dragonfly Therapeutics公司引进的IL-12项目DF6002、STING激动剂和SIRPα拮抗剂等实体瘤管线。而在BMS退回DF6002的权益后,花费的6.5亿美元打了水漂。在2023年三季报中,罗氏披露放弃了cibisatamab的实体瘤I期试验,以及BCL-2抑制剂Venclexta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GSK削减了LAG-3靶向抗体和小分子STING激动剂两款抗癌药物;辉瑞也取消了两个分别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和实体瘤的I期项目。2024年4月,Fierce Biotech及Endpoints News披露赛诺菲将对全产品线进行了重新排序,取消一系列肿瘤研究项目,这主要源于肿瘤领域的研发成本高于其他治疗领域,而临床试验成功的可能性又非常低。近年来,赛诺菲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并不总能取得预期的成功。近一年来,业界时不时的传出跨国制药巨头放弃肿瘤管线的消息。尤其是研发成本高且容易“踩雷”的肿瘤项目,比如白细胞介素12(IL-12)、CD47单抗、TIGIT抗体药物,成为MNC巨头主要撤退的领域。比如,TIGIT曾被视为继PD-1单抗之后潜在的肿瘤治疗新靶点,但随着这几年基因泰克、罗氏、BMS和默沙东等跨国药企一一折戟,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靶点也被蒙上了阴影。吉利德更是在2024年一季报中披露,将CD47单抗Magrolimab的所有6项试验从研发管线中移除,包括Magrolimab联合疗法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三阴性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项实体瘤研究。49亿美元付诸东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上述三个靶点就一定不能成药。MNC巨头们选择撤退,更多的是出于药物研发风险、优化其研发组合以及公司整体战略的考量。肿瘤管线缘何遭弃?MNC巨头放弃肿瘤管线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因素:一是产品管线自身存在的问题,由于新药的疗效或安全性不佳导致研发失败;二是基于行业环境变化的考量。随着市场参与者增多,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加之研发所需投入的资金节节攀升,使得药企开始调整战略,转向研究差异化且性价比高的疾病领域。以IL-12为例,尽管展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但在临床试验中并未达到预期的优异疗效。再加上,针对新兴靶点的研发不仅风险高,而且成本也相对较大,使得阿斯利康、默克和BMS等选择及时止损,将资源投向其他更具潜力和性价比的项目。这些决策不仅反映了药企内部的产品研发策略调整,更是整个制药行业在面临疗效、安全性和市场竞争等多重压力下做出艰难选择的缩影。尤其MNC面临的专利悬崖问题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MNC巨头放弃肿瘤管线的关键因素。BMS之所以会削减一部分管线资产,正是由于面临专利悬崖、业绩承压的困境。2022年,BMS净利润同比下滑5%,主要系受专利过期产品Revlimid(来那度胺)和白蛋白紫杉醇(Abraxane)同比大幅下滑23%所致。尽管肿瘤是第一大疾病领域,市场空间广阔,但由于抗肿瘤新药研发风险大、成本高企,再加上全球药企的争相涌入、同质化问题凸显,早已是红海竞争。基于此考量,卫材选择永久关闭了肿瘤领域子公司H3并进行裁员,转而全力押注神经疾病领域。另一边,国产PD-1/PD-L1肿瘤药频频被外资药企退货,也是行业缩影之一。现如今,许多跨国药企纷纷选择调整战略:一边削减肿瘤管线,减少研发资源的浪费和分散,一边集中投资更高价值的药物。以罗氏为例,由于肿瘤管线占其半壁江山,一度成为全球最“烧钱”的药企,2022年以约152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位列MNC烧钱榜冠军。为此,罗氏选择拓展肿瘤以外的赛道,其中以2022年上市的眼科双抗Vabysmo表现尤为亮眼,今年一季度凭借108%的同比增速达到8.47亿瑞士法郎(9.23亿美元),有望成为其新的业绩增长点。事实上,非肿瘤赛道的市场蛋糕也不小。例如,自免、减重、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等都是增长潜力巨大的热门赛道。最负盛名的莫过于GLP-1类药物,已经率先在减重赛道摘到果实的礼来、诺和诺德,在互相PK的过程中总市值双双飙升。尤其礼来更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药企,羡煞旁人。辉瑞也计划进军减重领域,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开发的两款减肥药Danuglipron和Lotiglipron由于副作用的原因已经研发失败;默沙东也进军GLP-1赛道,但研发重点主要是差异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MASH/NASH)适应症。种种迹象表明,MNC巨头正在进行研发战略大调整。研发战略大调整那些存在巨大临床未被满足需求的疾病领域,正在成为MNC巨头进军的方向。近年在肿瘤赛道上频频受挫的赛诺菲,开始加速撤退肿瘤管线,比如在去年4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断舍离”:终止肿瘤相关抗体的开发、关闭收购的NK细胞疗法公司Kiadis、剥离生产基地并裁员等。与此同时,赛诺菲在去年12月的研发日上表示,研发重点将转向免疫学、神经学和疫苗领域,并公布了12款重点研发项目,其中有9款是针对免疫学和炎症领域,且每款药物的销售峰值潜力有望达到20亿至50亿欧元,有些甚至有望超过50亿欧元。毕竟,在自免领域,赛诺菲已拥有一款年销售额超百亿美元大关的“超级重磅炸弹”度普利尤单抗,必然要在这一千亿美元赛道乘胜追击、不断加码。虽然强生仍专注于肿瘤领域,但药物类型主要集中在双抗、ADC,策略很清晰:精准发力、聚焦更核心的抗肿瘤药物。而在自免领域,强生已拥有5个上市产品,包括乌司奴单抗、古赛奇尤单抗和戈利木单抗等,2023年合计贡献了180.41亿美元的营收。近年来,强生也在不断扩大自免领域的优势地位,包括从Momenta公司引进一款FcRn单抗nipocalimab、从Protagonist公司引进3款候选小分子IL-23R抑制剂等。尤其是默沙东,为了加强免疫管线布局,于2023年斥资108亿美元溢价收购了Prometheus Biosciences,后者拥有潜在FIC的抗TL1A单克隆抗体PRA023,正在开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临床试验。另一边,进军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MNC巨头也颇有看头。例如,艾伯维在2023年分别以87亿美元、6.5亿美元收购了专注神经学药物开发的Cerevel、Mitokinin公司。其中,Cerevel拥有治疗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以及情绪障碍等多种疾病的潜力候选药物,包括潜在BIC下一代抗精神病药Emraclidine、治疗帕金森病的FIC口服多巴胺D1和D5受体选择性部分激动剂Tavapadon,以及治疗抑郁症的潜在BIC药物CVL-354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艾伯维在神经领域已布局超过50种药物。最负盛名的案例,莫过于BMS斥资140亿美元收购Karuna,将后者的核心管线KarXT纳入囊中。KarXT是一种口服M1/M4型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目前,KarXT在美国的上市申请已获得FDA受理,目标行动日期(PDUFA)为2024年9月26日,一旦获批后,将成为数十年来首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机制药物。结  语跨国药企在肿瘤管线的重点布局,揭示了行业的激烈竞争与高昂研发成本,促使药企重新审视发展策略。面临专利悬崖的药企,尤需考虑终止非核心管线、调整项目优先级及降本增效等举措。参考资料:1.各家公司的财报、公告、官微2.华金证券、东方证券、国联证券研报声明:本内容仅用作医药行业信息传播,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咨询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请点击右侧在线咨询反馈。

相关推荐
服务流程
  • 1.需求沟通
  • 2.项目建议书
  • 3.签订协议
  • 4.确认方案
  • 5.项目实施
  • 6.成果交付
  • 7.售后服务

服务介绍

SERVICE INTRODUCTION
产业与战略研究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行业研究
政策研究
企业研究
企业战略
蓝皮书
品类与产品规划
品类市场洞察
产品管线规划
现有管线评估
业务领域选择
营销体系规划
产品投资组合
目标产品筛选
研发与投资决策
立项评估
价值评估
市场调研
项目尽调
专利评估
募投可研
IPO行研
项目交易服务:项目筛选、评估、交易撮合,融资并购
传媒定制服务:产业会议定制、媒体代运营、新闻资讯定制
数据定制服务:产业 | 研发 | 投资数据治理、监测报表、系统定制、AI集成平台
卓越上市策划
销售模式及年度营销策划
成熟产品策划
增长诊断及年度营销策划
全渠道整合营销全案策划
市场和品类洞察
·宏观环境分析
·行业趋势分析
·品类机会洞察
用户研究
·目标人群画像
·细分人群研究
·购药习惯和态度
品牌和营销研究
·目标人群定位
·品牌定位机会洞察
·品牌市场表现评估
产品研究
·产品概念/信息测试
·包装测试
·价格测试
市场数据系统:医院 | 零售 | 电商 | 零售消费行为系统
市场预测系统:医院 | 零售
AI集成平台:知识库人机问答 | 智能体 | 报告生成
数据监测报表含BI定制:医院 | 零售 | 电商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许建华
17302301867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许建军
17302301751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黄诗钰
19922331227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张武龙
17726605126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江晗
(南京办事处)
17353239031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施展
(东北办事处)
15940033866

想了解更多报告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您填写的信息我们已收到,商务经理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祝您生活愉快!